大众报业·海报新闻:青春路上助力远行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新时代学生资助育人体系
https://hb.dzwww.com/p/8139995.html?f=TKNZ1v&r=uKTe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国家资助政策惠及3千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结出丰硕成果。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曲顺 青岛报道
自新资助体系建立以来的十余年间,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务实进取,锐意创新,明确“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的工作思路,扎实落实资助政策,不断完善新时代资助育人体系,积极探索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延展过渡的工作新形式和育人新模式,使国家资助政策惠及3千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结出丰硕成果。学校先后于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荣获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荣誉称号,同年5月山东省教育电视台《温暖中国人—学生资助在身边》栏目对学校资助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坚持“资助育人”理念 资助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探索,学校认识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给予必要的经济资助,更要和心理关怀、精神激励、就业帮扶等相结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奋发图强。特别是面对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内外环境的新挑战、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和成长成才的新需求,学校提出从“育人成才”的高度谋划和发展资助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思想,确立“资助——自助——助人”的工作目标,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在资助政策的关怀和支持下成长为有用之才,达到经济解困和励志成才的双重目的,最终实现“资助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的教育扶贫目标。
全员关注 形成“资助育人”工作合力
学校深入挖掘、整合各方资源,全方位多角度资助育人。校领导带头定期进教室、进宿舍、进车间,上讲台,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学生解答疑惑。倡导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积极带头参与,在全校开展教职工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活动,打破传统课堂限制,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以学业、生活、心理、思想等关爱为主,通过点对点的帮扶,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增强资助工作成效,学生得到了更贴合实际的帮助。
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辅导员工作论坛、辅导员职业技能交流活动等的重要主题,定期组织辅导员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撰写典型工作案例,交流资助育人工作经验。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每年学生工作者培训、新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资助政策进行系统讲解培训,就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专题研讨交流,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多方联动,部门协作,形成资助育人校园氛围。
推动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长期坚持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工作。在走访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就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实地复核,增强了资助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向学生及其家长详细介绍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传达学校对学生家长的关心和慰问,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对于提高学校资助工作水平,更加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落实资助政策,实现资助育人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倡导兼职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职能部门教职工,特别是党员教师参与,积极动员学生辅导员助理、班长等学生干部和骨干参与。
培养资助工作梯队化队伍。为夯实学生资助工作成效,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学校着力打造了一支以“懂政策、善解决、探新路”为特点的教育脱贫骨干队伍。一方面在困难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资助规章的制定,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资助方法,探求学生资助工作“扶智”与“扶志”可行方式。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1人作为青岛市代表获得山东省“奋进新时代”资助人物“筑梦大使”荣誉。
将“资助育人”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
从新生报考到毕业生离校,学校关注学生各阶段的需求和帮扶教育。
为服务新生报考录取,专门开通资助咨询热线和邮箱,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设置资助政策宣介专栏,进行资助政策宣传和答疑;为帮助新生顺利入学报到,专门制作说明书,连同《高等学院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手册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等相关材料随录取通知书一起邮寄新生,设置一站式入学“绿色通道”,准备并发放包含学习和生活用品在内的“爱心大礼包”,让学生入学无忧;为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从高年级优秀学生中为每个新生班选聘学生辅导员助理(带班学长),发动老生与新生“一对一”结对帮扶,组织开展校园参观、新生相识、专业导论等教育活动,为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尽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毕业生就业,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联系和提供就业信息,给予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申请毕业生就业补贴;为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专门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课,对其进行礼仪、诚信等教育。将诚信和感恩等教育融入“两课”、党团课等,进行专题诚信、感恩教育和针对性教学;融合日常专业课教学和学习实训中,在专业教学、实训和实践中,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爱国、诚信、感恩的自觉性。
拓展校园活动丰度 实现全方位“资助育人”模式
学校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角色特点,将校园活动与资助育人目标相结合,发挥无痕教育功能。
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制定《诚信教育实施方案》,确定每年5月为诚信感恩教育月,将“诚信”作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必备素质,通过组织开展诚信征文、辩论、演讲比赛、“诚信”主题班会、签订诚信承诺书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诚信价值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潜隐默化使学生成为诚信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注重利用迎新季、毕业季、母亲节等重要时间结点,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诚信和感恩教育作为新生入职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三行诗致母亲”母亲节感恩活动等,培养诚信意识,加强感恩教育,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培育特色育人项目。志愿服务是学生回馈社会,培养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学校在认真总结“小马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提出“造血计划”,即吸引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培养当地生源学生回当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让这些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养成奉献意识,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起“青职化雨学圃”公益读书项目,针对具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女生,教授指导,教导学生读书研习,建立良知,明辨是非,丰富心灵。
注重心理成长帮扶。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采取多种措施,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勇于面对困难,塑造阳光心态,积极参加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类活动。每年在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的基础上,都会组织开展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月、心理健康教育节等活动,其中有针对性组织开展的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素质训练营等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敞开心扉,树立自信,不畏困难、奋发成才。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张同学,是来自菏泽市曹县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那年,小张成功在当地申请了8000元的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顺利进入到高校学习。入学以后,班主任老师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主动告知他可以申请学费减免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入学3年来,小张共减免了学费15000元,因为是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年还可以申请最高档国家助学金,三年下来累计享受了1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小张今年面临毕业,回首即将过去的大学三年,他感慨万千,因为有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关怀,他的求学生活感觉轻松了很多,这三年里,他安心学习、勤奋上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的时间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系统部署学生资助工作,使国家资助政策惠及3千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同时在受助学生中先后涌现出了像投身西部计划的胡馨和获得8个省级以上技能奖项的韦顺利等一大批成长成才典型人物。学校将继续深化资助育人工作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努力把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技高品端、自立自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