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网站导航     ENGLISH     邮箱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职新闻  >>  校园新闻  >>  正文
“小马”天山润童心,鲁喀共育推普花——我校“小马支教公益教育团队”赴喀什疏勒开展推普支教服务
发布日期:2025-07-30 20:07:33    来源:文/图 团委 高真 宋超越(学生)    

志愿者带领小朋友学习普通话韵律操

志愿者向谢伊代学习民族舞蹈

志愿者同小朋友合影

志愿者参观张骞纪念馆


为全面落实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团十九大工作部署,引领广大高校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援疆支教工作,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2025年“志愿有我·让爱飞越万水千山”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全省共有81所高校的385支团队参与申报,最终50支团队入选。我校“小马支教公益教育团队”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入选,并于7月21日赴喀什疏勒开展推普支教服务。

山海同声、鲁喀同音,推普课堂进社区

在疏勒镇老街2村,“山海同声、鲁喀同音”推普夏令营的开展,不仅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程的基层实践,更是跨文化语言教育的一次创新尝试。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无声调或声调规则简单,同时普通话的翘舌音与维吾尔语的发音习惯不同,这给志愿者的教学带来了一定考验。针对维吾尔族青少年因母语与普通话的语音、语法差异导致的学习难点,支教团队通过系统性模块设计,探索出一条“沉浸式体验+本土化协作”的特色路径。围绕“推普宣教、文化浸润、科普推广、素质拓展”四个模块,面向社区不同学段的120余名青少年,划分三个编组,带领社区返乡大学生一同参与,吸引孩子们积极投入各项活动,有针对性地通过沉浸式体验、反转互动、趣味教学等形式,将普通话教学、纠音与练习融入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民族共兴、文化共融,民族团结架桥梁

课堂上,志愿者带领青少年开展普通话诵读,将声调训练转化为“汉语韵律操”,把翘舌音练习设计成“舌尖上的舞蹈”,使语言学习成为文化互鉴的载体。在课间,维吾尔族儿童谢伊代主动教志愿者民族舞蹈,弹指、翻腕、立腰、拔背、昂首挺胸,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一大一小在民族音乐间翩翩起舞。

在“我的情绪小怪兽”活动中,志愿者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已经将之前学习的内容画到了装“坏情绪”的土陶瓶上。孩子们画的彩陶单耳罐、双耳壶的表面,有三角纹、条形纹等几何彩绘的新疆彩陶纹饰,也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鱼纹、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以及马家窑文化的涡旋纹等黄河流域特色的彩陶纹饰。民族团结、文化共融在小小的陶瓶画中得以具体体现。

科技赋智、云端赋值,创新教学助振兴

在课余时间,志愿者走访村镇营业场所,了解普通话使用现状、重点人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围绕农业生产、惠民政策、助农电商、外出务工等场景,采用“情景模拟+互动游戏”形式,提升农村群众和经营商户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协助村民安装“畅言国通”app,推广“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推普资源的安装使用。教会当地农村群众如何用科技更好地用普通话进行民宿接待、推介农产品、服务消费者。

往深里做、往实里走学思践悟强担当

7月27日,团队与青岛大学、青岛幼师高专一同前往支教地旁的疏勒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骞纪念馆开展“厚植家国情怀”主题团日活动。珍贵的文物、逼真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张骞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传奇人生,大家近距离接触和体验新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发展变迁,沉浸式地了解了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疏勒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一路走、一路看,这次“走着读”的主题团日活动,是一场关于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在学思践悟中强化责任担当的成长淬炼。

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小马支教团队按照山东援疆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将围绕推普宣教、政策宣讲、乡村调研等方面开展为期14天的支教活动,队员们将发挥我校青年学生的专业优势,为加强鲁喀两地青少年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曹立堃)

热点文章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钱塘江路369号 邮政编码:266555
鲁ICP备17008831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00200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