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那些年,我们一起赶过的轮渡
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zb/20121220/qdzb517900.html




岁末,媒体上再次报道“岛城唯一一艘双体船‘鲁胶渡5’轮驶离胶州湾,前往印度尼西亚继续‘服役’”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海底隧道的便捷,让大部分市民将轮渡变成可有可无的记忆。与“鲁胶渡5”轮一起离开的,还有陪伴了轮渡26年的退休船长张福云。12月15日,平度路群众艺术馆展出摄影作品《赶轮渡的日子》,张福云也悄悄来到现场,看着照片上熟悉的景象,老船长讲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随着桥隧的开通,轮渡的客流量急剧减少。随着一艘艘渡轮的悄然离去,也带走了那段曾经红火的日子和辉煌的历史。已经运行了26年的轮渡,见证了这个城市26年的变化。虽然并不全面,但作为这座滨海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小小的切片,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它成为忠实的记录者,记录下了许多细碎而又温暖的细节。
照片1
忙碌的菜贩
拍摄时间:
2010年7月16日,下午3时48分
我1980年从青岛远洋学院毕业,是当时船舶驾驶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分到青岛海运局,当时青岛市区、黄岛之间还没有渡轮,想走海路只能靠渔民的小船。1986年12月28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太清楚了,青岛市区至黄岛的轮渡航线正式开通,当时咱们造船的技术还不太成熟,“老渡1”、“老渡2”都是从日本引进的二手渡轮,从这两艘船开始,青岛去黄岛才开始方便了。
那时上船的车辆都是东风、解放这样的大货车,后来才有小卡车、面包车。那时黄岛的渔民就用摩托车、自行车带点海货去青岛卖。那时上船的人,穿个“的确良”衣服,谈恋爱的小青年给对象买瓶栈桥汽水,或者两个人吃一根美猴王冰糕。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坐渡轮很新鲜,是种高级体验,票价要1块2呢,也不是个小数。
后来轮渡又多了10多艘船,到2004年青岛市区到薛家岛也有轮渡航线了,就已经成为青黄之间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平均每天能运送客货车5000多辆。那个时候,轮渡站内的停车场基本塞得满满的,排起的长队要延伸到轮渡站外,把四川路都堵个水泄不通。有的车要等到第三班船才能“挤”上船,要是碰上个大风、大雾停航,真是望船兴叹。
我看这张照片上,卖菜师傅们光着背在车上整理蔬菜,应该就是为了赶轮渡省时间,他们先把货物搬上车简单捆绑,等上了渡轮再利用海上航行的时间慢慢整理货物。
照片2
回家
拍摄时间:2010年9月28日 晚上7时10分
这张照片是还没有桥隧的时候最常见的镜头。因为很多企业、高校都搬家到黄岛了,大概有好几万青岛人家在青岛市区、工作在黄岛,每天或者每周,重复这样赶着轮渡回家。
赶轮渡的人有个习惯,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窗看是否有大风、大雾,因为天气不好轮渡就要停航,所以一天的心情,往往都跟着天气变化走了。到了轮渡码头,老远看着船来了,那真是拿出百米冲刺的劲往候船室跑,抢着买票上船,运气好气喘吁吁地就往上挤,运气差的就惨了,当天很可能就迟到了。
要说轮渡最忙的时候,那就数着节假日了,要是这样的日子再赶上个天不好,赶不上轮渡的人真是有家不能回啊。为了赶轮渡不迟到,有些人放着单位的班车不坐,几个同事一块包个黑车,就为了节省10分钟时间赶到前一班的船,这样可以早1个小时回家。
照片3
困
拍摄时间:2011年1月21日,晚上9时13分
没有隧道的时候,坐轮渡的人真是多,经常是480个人把船舱挤得满满的,有时候船上工作人员连个挪脚的地方都没有,乌压压地全是人头。这个照片拍的就是大家已经习惯轮渡的日子了,坐轮渡时没有刚开始的新鲜、刺激了,就跟坐公交车一样。其实,坐轮渡天天折腾真是挺累的,走得早回来得晚,很多人就利用坐船这半个多小时补个觉,找到座位闭眼就睡了。
我和你说,轮渡上很有意思,你要是留心观察,在这上头大家都很放松。光说睡觉吧,躺着睡的、趴着睡的、倚着睡的,什么样的都有。还有在船上吃饭的、打电话的、学习的、谈恋爱的,高兴的生气的都有,就跟个小社会一样,没事的时候观察着看看很有意思。
照片4
冷清
拍摄时间:2011年12月23日,下午3时35分
我从水手、二副、大副一点点地干,到1999年当上船长了。你看这个照片,就是隧道开通后的照片了,过去人山人海都没了,一下变得冷清起来,反差很大。汽车排队等着上船的景没了,都走海底隧道了,现在轮渡的上座率也就有以前的两三成。
不过这个隧道真是好,我自己平时也坐隧道公交,2块钱、10分钟就过去了,比轮渡方便,所以轮渡现在不行了,我能接受。出了那么多年力,也该歇歇了不是。再说青岛市区到黄岛,还是轮渡方便,比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都近,在黄岛老城区工作的人还是需要它的。前几天看了个数,青岛轮渡共运送旅客大约1.08亿人次,运送车辆大约1800万辆次,了不起吧。
轮渡最鼎盛时,8艘船一起备战“春运”,现在就剩3条渡轮,对我们这些船长来说,卖船就像嫁闺女,心里不舍得啊。每一次有船要卖,大家心里面都挺失落的。“渡5”走那天,我没去送它,是怕忍不住掉眼泪。不管怎么说,轮渡都给咱青岛人过海立了汗马功劳,我也知足了。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
记者 刘海龙
青岛轮渡14艘渡轮历史变迁
老鲁胶渡1号,1986年从日本购买的二手客滚船,2000年7月被转卖。
老鲁胶渡2号,1986年从日本购买的二手客滚船,2002年转卖国外。
老鲁胶渡5号,1993年7月购买的二手客滚船,2000年转卖国外。
鲁胶渡1号,是岛城第一艘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渡船。由浙江舟山造船厂制造,2003年12月建成下水并通过验收,12月29日运抵薛家岛旅游交通码头。目前仍在服役。
鲁胶渡2号,2004年“五一”黄金周投入使用。全长64.8米,宽15.6米。船舶定员480人,装载30辆标准车,目前仍在服役。
鲁胶渡3号,由日本四国造船会社于1979年建造完成,1990年从日本购进的二手船。当时注册船号为“青开渡10”。1991年10月,被青岛轮渡公司买入更名为“鲁胶渡3”号并开始服役。2009年11月30日正式退役。2010年2月2日出售到菲律宾。
鲁胶渡5号,1993年5月从日本购进,是青岛轮渡中唯一的双体船,2012年12月15日出售给印尼。
鲁胶渡6号,1995年2月从日本购买的二手船,已于2008年退役。
鲁胶渡7号,由浙江扬帆造船厂造,与鲁胶渡1、2为同型船,2004年11月抵达青岛,目前仍在服役。
鲁胶渡8号,1998年12月从日本购入的豪华轮船。1989年7月日本建造。2011年12月24日,驶往印尼继续作为渡轮使用。
鲁胶渡9号,1982年由日本四国造船会社建造,2000年5月从日本购入并开始服役,一直服役到2011年11月底。2011年12月5日出售给菲律宾。
鲁胶渡10号,属青岛轮渡公司,现已改装为蓝海明珠号豪华游轮。
舟渡1号,属租借船,2012年3月,“远嫁”东南亚。
舟渡5号,属租借船,目前已经回到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