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从小对海阳大秧歌的热爱,只有不到一年秧歌表演经验的石晓娅把这个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带到了央视的大舞台。石晓娅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2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3月17日,刚刚20岁的她心怀海阳人的骄傲正式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大舞台,奉上了精彩的“海阳大秧歌”的表演。4月19日,记者采访了大一女生石晓娅,听听她和大秧歌的故事。
“原生态”大秧歌自学成材
“海阳大秧歌是我们每个海阳人的骄傲,对我来说能参加秧歌队,能传承并发扬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是非常荣幸的。”石晓娅告诉记者。石晓娅是山东海阳市盘石镇薛家村人,在她生活的小村庄里,适逢过年等重大节日,全村人就会用表演秧歌来庆祝。耳熏目染下,石晓娅从小就喜欢上了这个大秧歌。可因当时年纪小,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她不能参加村里的秧歌队。但是每一个“秧歌故事”和那些经典秧歌动作的来历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村里人对于海阳大秧歌的每一个动作,不用练习,几乎成了条件反射,伸手就来。”石晓娅说。
直到2012年,石晓娅上了大学,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加入了薛家村秧歌队。“海阳大秧歌是用肢体来‘讲’故事,表演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自己的语言意义。因为没有专业老师指导,所以只能靠表演者自己琢磨人物角色的情感和情绪,这样的表演才特别具有农村‘原生态’秧歌的味道。”
扭秧歌拿到央视“入场券”
2013年春节期间,石晓娅参加了家乡每年一度的“海阳秧歌贺年会”。比赛中,她所在的薛家村秧歌队获了奖。也正是在此时,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舞蹈世界栏目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将联合举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海阳大秧歌作为山东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收到了央视的邀请函。
于是活动组织方就开始从“贺年会”获奖的6支队伍的近500人中,挑选经典角色,组建秧歌队,准备赴北京参加表演。“因为舞台大小的限制,所以去央视的名额只有30个。在选拔的过程中,我的表演放松、舒展,场上只要鼓一打,我就变得兴奋起来,表演的时候跟‘撒了欢儿’一样。”石晓娅的表演打动了评委,所以非常幸运地被选入了表演名单,成为这30人中的一员。”
起初,刚得知消息时,石晓娅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当时觉得很意外,从没想过自己能到央视的舞台上扭秧歌,更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代表家乡去表演。我太想为家乡争光了,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今日谈起当初的心情,石晓娅还很是兴奋。
“魔鬼式”训练没让任何人退缩
顺利地拿到入场券后,石晓娅跟着秧歌队就进行了紧锣密鼓的排练。从拿到“入场券”到正式表演只有8天的时间。“8天的时间,我们要制作表演服装,要改编剧本要排练,时间非常短。平时,在家乡扭秧歌没啥时间限制,可在央视舞台上表演,节目组将30多人分组,每组一个故事,每个节目只给我们5分钟表演时间。时间有限,只能展示海阳大秧歌中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们把原来所有情节都串在一起,进行压缩和精简。”石晓娅告诉记者。
由于秧歌队里的演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8天高强度的集中训练着实让大家吃不消。“我在排练时拉伤了肌肉,但是队里受伤的不只我一个,有的人脚都跳肿了,脚面肿得像馒头一样高,可大家都不曾说过要放弃,仍在坚持训练。”
央视舞台上演绎“小妇人”
3月 15日,石晓娅跟随秧歌队来到了北京开始到舞台上彩排。谈起第一次带妆彩排,石晓娅感慨地说:“第一次来到央视的大舞台,感觉自己真是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哪都很新奇。”石晓娅告诉记者,但最终抑制住强烈的好奇心,全身心的投入到排练之中。
记者了解到,石晓娅和9岁的小搭档表演的是一个神话故事“锢漏锯缸”。石晓娅饰演的人物是王大娘,是个“丑角”,但却没有难倒她。“从小看着村里的阿姨大娘们表演 ,该如何演绎一个中年妇女在我的心里早就有了打算。”娇小的身躯举手投足之间都像一位“伶牙俐齿”的妇人,强烈的对比让节目的舞台呈现效果也十分好。
2013年3月 17日下午3时,石晓娅正式登上了央视大舞台,表演也与前期预料的那样非常顺利、精彩,现场的评委和观众也给予了一致好评。录完节目之后现在石晓娅就盼着节目播出的那一天。“从央视表演回来之后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海阳大秧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正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石晓娅告诉记者。
文/记者 邵雷萍 图/石晓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