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我院童第周雕塑、詹天佑雕塑分别于图书馆广场台阶处和蒸汽机车前落成。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两个雕塑都是由我院兼职教授、青岛市著名雕塑家徐立忠设计,采用花岗岩石雕刻而成。詹天佑雕塑是2007届全体毕业生作为毕业留念捐赠给了母校。两个雕塑的选址,在规建办领导和有关人员认真听取徐立忠教授等有关专家建议后,经过多次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下来,并于今日顺利完成落成工作。
附:
童第周(1902-1979),我国著名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于家境贫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1953年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前身青岛教工业余学院委员会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后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用分裂球活体染色法证明海鞘镶嵌型发育的极性或轴性,以纤毛的运动作为实验对象和极性指标,探讨胚胎极性这样一个胚胎发育的重大问题;在文昌鱼发育方面,研究分裂球之间的相互关系,胚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诱导作用等,使胚胎学界对文昌鱼个体发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理解系统发育起到了启迪作用;晚年进行了细胞核和细胞质在发育中关系的研究,证明了在个体发育中,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79年3月,他在为浙江省科学大会作报告时,不幸脑血管破裂,晕倒在讲台上。从此,一病不起,3月30日逝世,终年77岁。他从教多年,培养了大批学生,有不少学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国。曾先后任福州船政学堂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员。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19世纪八十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特别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1905—1909)的建成,震惊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