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谈现场
日前,管理学院结束了案例研讨会,在亨达集团副总经理杨东贤盛情邀请下,学院副院长覃川、管理学院领导及20余名专业教师考察参观了亨达集团。
走进亨达集团宽敞明亮的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会议室两面墙上镌刻的大字:亨达集团“建百年企业,树世纪品牌”的企业愿景和“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使命。夕阳滑过茶几,香茶的水汽氤氲上腾,在杨总动情讲述中,一个民企品牌成长壮大的历程从历史的尘雾深处走出,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青岛亨达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4年,经历2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大型的民营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制鞋集团之一,中国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25年,860元,10多亿,这是亨达集团发展历程的几个关键词。
“时代给予每一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把握住机遇,就成功了一半。”杨总引用了亨达王吉万董事长的话,如是说。
亨达重视科学技术,亨达人认为: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发言权。亨达集团每年将经营收入的5.6%投入科技开发;亨达集团申报并得到国家批准和授权的专利已达251项;每年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种类多达5000多种,转化成上市品种达2600多种。让我们对抽象的科学技术感受最深的是在亨达明亮气派的产品展示厅里,杨总拿出几款看似平常无奇,却远销欧美、日本的皮鞋,让我们试穿,果然舒适无比,并且穿上后大方漂亮。原来在鞋子的设计中,要考虑空气力学、人体力学、生理学、美学、材料学甚至建筑学等多门学科理论,才能做出美观舒适的产品。因此,亨达自然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学习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第一生产力。”亨达每年至少花掉200万用于职工上学、培训;公司所有高层成员在2年内EMBA结业,中层管理干部2年内完成MBA学习,基层所有员工在2年内完成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学习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品牌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杨总说。因此,亨达在上市后,想进一步加大企业人员培训力度,希望通过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的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耐克模式”直接引发了亨达经营战略上的革命——从攻城略地建设“传统工厂”到品牌运作建设“没有围墙的工厂”的重大改变。亨达在学习“耐克企业模式”中建造自己“没有围墙的工厂”,企业组织形式按照研发—制造—营销的流程,由过去的中间粗两头细、以加工为主的“枣核型企业”,变成了两头粗中间细、以品牌运营为主的“哑铃型企业”。结果是直接的生产工人减少了,成本降低了,而亨达的市场却扩大了,销售量增加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利润成倍提高。杨总在介绍亨达这方面情况时,引起了在座老师的思考和讨论。企业有需求,说明学校的服务外包思路非常正确,只要我们找准与企业的契合点,发挥学院的智力资本优势,这条道路的前景非常广阔。学院不仅只为企业员工做培训,甚至可以在产品设计、品牌运作、加工制造等多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同创造价值。
在企业组织中,如果没能将制度转化成企业习惯,没有形成一种人人视其为当然的文化,制度的执行就难以被复制,难以延续。亨达的管理独具个性,让我们这些学管理、教管理的教师也为之赞叹。翻看着桌上的《亨达纵横》报和《亨达》杂志,感受到了其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让管理深入员工的血脉,成为企业的文化。”杨总说。目前,亨达开始推行一项“三不准”试点,“不准批评,不准处罚,不准大声呵斥”让员工自觉自愿地与企业同荣辱,共进退,这是管理的更高境界。
走出亨达大门,回望曾走过的干净整洁的厂房,我们感慨,亨达能发展到今天,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我想起了亨达董事长王吉万先生的一句话:“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认识机会或没有事先做好准备;不是生意难做,是不会做;不是没有绿洲,是因为心里一片沙漠;不是没有阳光,是因为总低着头;不是不聪明,是总认为世界上自己最聪明;不是没有岗位,是不胜任岗位的素质要求;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不学!而我们,必须适应变化,在变化中树立竞争和危机意识,迎接经济冬天过后新的春天到来。”是的,适应变化,在变化中树立竞争和危机意识,对学院,对学院所有教职工同样具有意义。